董事会认为预期溢利增加主要由于智能手机市场复苏,产品组合改善令手机镜头及手机摄像模组的出货量按年增加、平均售价增加及毛利率提升。
尽管在投资并扶持学生创业上有着较高的“成功率”,但朱晓蕊的原则是不鼓励学生创业,“因为我知道创业非常苦,尤其是硬科技创业,如果有学生跟我提要创业,我会拼命地打击他。”
文|记者 孔月昕
编辑|马吉英
头图来源|受访者
在商业世界,朱晓蕊是一个有点陌生的名字。但在硬科技创投圈,她是集技术、产业孵化、投资于一身的“铁娘子”。
她是大疆前首席科学家、“港股激光雷达第一股”速腾聚创首席科学家、机器人公司大道智创的联合创始人和投资人、自主驾驶导航技术研发商一清创新的创始股东。
来源:受访者
2006年,朱晓蕊在美国犹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 ,她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任教,2014年被评为正教授。她加入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时,正是深圳市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朱晓蕊是这一过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朱晓蕊不仅与学生共同创办了大疆、速腾聚创等明星企业,一直在硬科技领域深耕的她,手里还有数个独角兽“预备役”。
松弛,是朱晓蕊在接受采访时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即使是回忆到创业过程中最艰难的节点,她也面带微笑。很难想象,她是一位学生都害怕的严师,“跟我做课题的时候,我对学生非常严,很多学生都怕我骂他们”。
在帮助学生创业的早期过程中,朱晓蕊将自己的工作总结为两点:一是把控方向,二是“骂人”。
朱晓蕊告诉《中国企业家》,在学生创业前,她是一直“打压学生”的状态,除非学生自己特别有创业热情。
“做硬科技很苦,至少要坐5~10年的冷板凳,而且创业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只有热爱才能让人在这个方向钻得更深,即使当下不赚钱,他会因为产品进步等原因高兴。”朱晓蕊表示。
正是因为硬科技创业难度极高,凡是已经创业的学生,朱晓蕊称自己“都不敢骂他们”。
东方富海是速腾聚创的天使轮、A轮和D轮投资方,其合伙人周绍军表示,“在企业遇到困难时,朱晓蕊会坚持自己的想法,鼓励创始人并尽她的能力帮助创始人。即使在很糟糕的时候,她都不会说放弃。”
朱认为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相比于“创业导师”,朱晓蕊更愿意将自己定义为联合创始人。
从2007年开始参与大疆早期创业算起,朱晓蕊经历了硬科技创业周期的完整过程。当具身智能风口来临,她也迎来了新身份、新挑战。
成为大疆首席科学家,一战成名
2006年底,朱晓蕊博士毕业,2007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深圳研究生院担任副教授,也是深圳研究生院自动化专业的第一个全职教授。她一边上课带学生做课题,一边在发愁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我们费了很大力气去培养学生(博士或硕士),带着他们做课题做研究,但当时由于没有太多科技企业,也没几个企业有研发需求,学生毕业后只能做销售等岗位。”这让朱晓蕊有些无奈,“在学校学的东西,工作以后都用不上。”
朱晓蕊觉得非常可惜,“我一年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培养这几个学生里,但我的学生毕业后却对社会没什么用,挺没意思的。”
让朱晓蕊困扰的问题不止于此。她加入前,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都是兼职教授,而每年都有新一届学生入学,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僧多粥少”的局面——老师少,学生多,教授们的课题根本不够分给所有的学生去做研究、写论文。
当时学校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让一半的学生自主选择深圳有研发需求的对口行业企业去做课题。试了一两年之后,朱晓蕊发现,由于企业研发的内容太少,学生们研发内容可能做论文太水,有的甚至写论文都费劲。
朱晓蕊觉得,不如把有意愿的学生送去创业公司,至少还有机会做研发。不过由于当时科技创新公司比较少,朱晓蕊想到了鼓励学生自己创业。这也是朱晓蕊后来孵化公司,跟学生联合创业的初衷,“我最初的目标更多是培养学生”。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2007年下半年,在同事李泽湘(在哈工大做兼职教授)的引荐下,想做无人机的香港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汪滔跟朱晓蕊建立了联系。朱晓蕊介绍,当时只有她的研究方向(移动机器人)跟汪滔的创业方向相匹配,汪滔想看看朱晓蕊能不能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
在朱晓蕊的印象里,汪滔对无人机相关内容非常有热情。早在2006年,还在香港科技大学上学的汪滔,找同学拉来一点投资,“玩票”性质地在深圳注册了一家公司(大疆)。由于学业任务重,汪滔并没有正式运营公司,也没有招聘正式员工,只在寒暑假招一两个实习生。
开始读研后,汪滔时间相对充裕,加之朱晓蕊可以提供技术支持,2008年,李泽湘和汪滔在香港重新成立了一家公司,并百分百控股此前他注册的深圳大疆,朱晓蕊和李泽湘投资了一点钱作为公司启动资金,朱晓蕊担任大疆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在大疆成立的前几年,朱晓蕊更多是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帮助汪滔梳理公司要做什么样的产品、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去哪找、怎么找到、后续怎么做等规划。
大疆重研发特征正好满足了朱晓蕊带学生做课题的需求,因此,在学生上完第一年的基础课程开始做课题时,对无人机等内容感兴趣的就去了大疆,大疆一开始也是这么起步的。
作为初创公司,首款产品至关重要。
大疆最开始的目标用户是直升机航模玩家。当时的航模都是固定翼,非常难操控,很多人想玩但是飞不起来,大疆推出的第一代产品就是飞行控制器,装到直升机航模下面,可以让航模像傻瓜相机一样,更易上手操作。
来源:视觉中国
朱晓蕊回忆,设计控制器时,试飞不知道摔了多少飞机(航模),最后她不得不要求学生和研发人员先学会飞航模。这不仅制约了大疆的产品研发进度,也导致团队招聘困难。“很多人连模拟器试飞都过不了,更别提实物机了。”朱晓蕊说。大疆早期团队只有十几个人,大部分都是来做飞行器课题的朱晓蕊的学生,全职员工非常少。
直到2010年,朱晓蕊的第一批学生逐渐毕业,有人比较看好大疆,就留在公司全职做研发,成为大疆最初的研发种子员工。
研发困难解决了,如何找到更大的市场成为当务之急。
早期飞行控制器的开发者基本上是欧美市场的玩家,在朱晓蕊看来,这个市场非常小众,不足以支撑一家公司发展壮大。“对很多人来讲,即使有控制器,但(飞行)难度还是太高,总的用户群体规模就摆在那儿。”
转机发生在2010年后。朱晓蕊在美国一个学术会议上,看到一家美国实验室在用四旋翼飞机做实验,回国后,朱晓蕊兴奋地跟汪滔分享,“我看到了一个好东西。”
2012年,大疆做出了第一版四旋翼,正式有了整机产品。“从这开始,我们就在往易用性上研发,这其实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潜意识:只有把易用性做到极致,才能实现规模化。”朱晓蕊说。
这一突破使得大疆团队对未来的发展模式有了清晰的认知,他们想尝试找一笔投资。
2010年前后,国内互联网投资火热,先烧钱式、爆发式地投入,然后再求回报的投资思路逐渐被资本市场接受。
“此前我们是最传统的做生意方式,即卖了产品收点钱,有了利润再去滚动。”朱晓蕊认为,想要迅速扩张规模,必须要有“热钱”才能爆发式投入。
但问题在于,彼时并没有硬科技概念,深圳只有少部分机构有了看硬科技的苗头。
对当时的大疆而言,找投资并不容易。朱晓蕊曾拜访了一圈投资人,“大家都说看不懂,没法投”。
最后,靠着李泽湘去“刷脸”,以及汪滔的家人朋友的人脉,公司终于找到几个“个人投资者”,每人出资100万元,凑出了初始资金。“他们(投资人)也都看不懂我们在做什么,只不过100万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大数目,又觉得我们做的东西比较有意思,就投了。”朱晓蕊笑称自己当初还没有“刷脸”的资格。
第一笔资金到账没多久,大疆的四旋翼飞机就作为圣诞节礼物在北美市场“卖爆了”。朱晓蕊坦承,这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当时北美团队的市场开拓能力。
产品卖爆之后,大疆开始引起投资人关注。2013年初,红杉中国成为大疆A轮融资的投资方。
速腾聚创上市,一个高回报项目
大疆崛起,大大提升了朱晓蕊在科技圈的知名度。与此同时,国内硬科技浪潮开始兴起,赛道逐渐火热,不少投资机构开始关注并投资硬科技领域。
博士毕业的邱纯鑫不想错过这波硬科技热潮,放弃了原本规划的留校目标,选择创业,并去寻求导师朱晓蕊的支持。
朱晓蕊给邱纯鑫的建议是,一个人很难创业成功,至少要有一个核心团队。朱晓蕊叫上另一个学生刘乐天,跟邱纯鑫一起三个人在深圳华侨城附近吃了个饭,“就愉快地决定一起创业了”。邱纯鑫担任CEO,刘乐天担任CTO,朱晓蕊做公司的首席科学家。
速腾聚创工厂。来源:受访者
2014年10月,速腾聚创成立。在融资时,跟大疆时期的无(投资)人问津相比,情况完全反转。“速腾聚创最初的投资可以说是我‘刷脸’刷来的。”朱晓蕊笑称。
最先投出信任票的是一家深圳本地的投资机构——东方富海。
东方富海合伙人周绍军回忆,自己当时在管理东方富海的第一只天使基金,正在发掘一些早期项目,经朋友介绍后,他了解到速腾聚创这家初创公司,由此接触到邱纯鑫和朱晓蕊。
当时速腾聚创几乎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些想法,但东方富海还是决定投资。“现在回想起来挺好笑的,当时东方富海的人过来,说想见见我,还跟我合了几张影。”朱晓蕊回忆。但在周绍军看来,朱晓蕊已经成为硬科技领域一张值得信赖的“名片”。“大疆当时已经很有名气了,我觉得朱老师很厉害,她的学生也很厉害。”周绍军说。
在拿到第一笔投资后,朱晓蕊跟公司团队开始仔细思考产品研发方向,周绍军及东方富海的团队也经常跟他们一起讨论公司怎么做起来。“那个时候科技投资刚刚开始,投资机构和创业者都满怀热情,想一起做点事情。”朱晓蕊说。
虽然有了初始的资金进入,速腾聚创依然面临从0到1的难关。2015年,邱纯鑫等人在进行机械式LiDAR产品开发的同时,也在思考打造一款能规模化生产的车规级激光雷达。他们当时锁定了“芯片级”二维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芯片扫描架构,但彼时全球没有一款符合他们设计要求的MEMS芯片,只能自己研发。
2016年10月,速腾聚创完成机械式激光雷达产品的开发后,面临着量产难题。为此,邱纯鑫泡在工厂整整两个月,与团队、工人一起攻克难关。2017年4月,速腾聚创实现了国内首款16线激光雷达的量产,正式扭转国外企业长期垄断的局面。
2024年1月5日,速腾聚创在港股上市,市值超190亿港元,是当时全球市值最高的激光雷达上市企业。这一战也让朱晓蕊获得数百倍的账面回报。
在周绍军看来,继大疆之后,朱晓蕊能够投到又一个高回报的明星企业,是运气和实力超级叠加的体现。
不过,朱晓蕊认为速腾聚创上市“是原本计划中的事情”。在她看来,上市只是一种融资渠道的扩充,公司能否实现健康发展更重要。
虽然上市带来了高回报,但朱晓蕊表示自己并没有特别看重赚多少钱,“不是说我有多高尚,而是一开始真的没有意识”。
在她看来,创业从0到1,再到企业发展壮大,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回报,不可能坚持下来”。无论是大疆还是速腾聚创,最开始只是觉得项目或者研发的东西有价值,抱着把东西做好的想法,团队才能坚持下来。
周绍军认为,他和朱晓蕊的合作能形成一种合力,“她对技术发展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想投跟她相近的行业或技术背景的项目,朱老师能够给我们提供非常好的帮助和意见。这种连接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合作方式。”
这也帮助周绍军形成了自己的投资理念——投资那些相对年轻(30~40岁最佳创业年龄)、有技术背景的团队。“我后来慢慢悟到,我们要投稍微超前一点,但又不能太超前(的项目)。就比如速腾聚创这种稍微超前一些,在最初不是很明确的时候投下去,才有意思。”
另一方面,周绍军认为朱晓蕊也是非常好的项目源。“哈工大在国内的机器人、航空航天等领域非常强,朱老师也可以推荐一些年轻的科学家、学生给我们。”
从双方合作的成果看,东方富海投了速腾聚创三轮,朱晓蕊还成为东方富海的个人LP。2018年,周绍军又投资了朱晓蕊参与孵化的另一个自动驾驶创业项目——一清创新。
抓住具身智能的风口
尽管在投资并扶持学生创业上有着较高的“成功率”,但朱晓蕊在支持学生创业这件事上一直非常谨慎。
朱晓蕊表示,她的原则是不鼓励学生创业,除非学生非常有热情,“因为我知道创业非常苦,尤其是硬科技创业,如果有学生跟我提要创业,我会拼命地打击他。”
面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朱晓蕊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你们可想好了,创业非常苦,失败的概率非常高,中间起起伏伏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行,还要看运气。”
经过她三番五次的泼冷水之后,如果学生还能坚持,朱晓蕊就会支持;否则,她更建议学生“找个班上”。
邢志伟创业之前,也经过这番考验。2015年前后,在英伟达工作了几年的邢志伟再次找到了导师朱晓蕊,表明创业的想法。此前,邢志伟和赵信宇等其他几个人几乎每年都会聚在一起,跟朱晓蕊聊创业的想法。
2015年,在朱晓蕊的支持下,邢志伟和赵信宇等一起出资,成立了服务机器人公司——大道智创。
朱晓蕊提议,大道智创首要任务是打造团队,把技术转化成真实的产品能力,同时也要有足够的敏捷性,面临市场环境变化能够快速调整动作。
成立几个月后,大道智创推出了第一代安防机器人,并生产了几款样机。2016年上半年,公司开始天使轮融资。当时邢志伟等人几乎没接触过投资圈,朱晓蕊帮团队引荐了一些投资人,最终促成了创新谷、梅花创投等机构的投资。
成立之初,大道智创主要做安防机器人。2019年前后,安防业务已经绑定了较大的集成商,有了稳定的现金流。随后,朱晓蕊和邢志伟等人开始探索新业务线。随着第一代消费机器人样机被征集进入北京冬奥组委会自主零售的应用场景,大道智创将目光瞄准线下商业场景的营销服务领域,也从to G市场转型到to B 和to C。
随着具身智能风口的来临,朱晓蕊也在跟大道智创团队一起梳理和调整企业发展路径,希望抓住这个机遇。在朱晓蕊看来,跟速腾聚创相比,大道智创面临的难度相对大一些,“激光扫描仪并不是新东西,本来就有很多应用,速腾聚创只是把它从2D升级到3D,这能保证速腾聚创的业务有一个基础量。赶上车载,是公司做得更大的机会。大道智创从产品到市场都是新的,跟大疆之前的难度差不多。”
服务机器人行业经过数年发展,大众对于机器人的接受度提高,一些工具类的功能型机器人在市场中也得到诸多认可。大道智创在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后也感受到,除了进行人工替代的机器人之外,能够为市场创造增量价值的利润型机器人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在这一方向也必将会诞生出独角兽企业。
于是,大道智创开始专注于科技消费机器人,将公司多年沉淀下来的具身智能能力产品化与市场化,不断提升科技消费机器人的整体营销效果,进而推出以具身智能为核心的线下商业场景智慧营销方案,将产品与服务投入到各大Shopping Mall与交通枢纽,为线下流量开辟了崭新的应用场景。
朱晓蕊曾在自己的研究项目里提出,下一代移动机器人是人机共融的,即机器人在人群中时,不仅看起来没有违和感,还会以主动的姿态融入到人群中。
“传统机器人会把人视为跟桌椅一样的障碍物,当机器人遇到人时,会避开或停下来让人先走。但随着机器人逐渐融入人类社会,生活中更需要机器人和人进行互动,就像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一样。”朱晓蕊说。
在朱晓蕊看来,Shopping Mall是消费领域数据最多最集中的场景之一,如果(大道的产品)能在这个场景中成立,那么具身智能概念就说明实现了。目前,大道智创的消费机器人已经入驻国内十几个城市以及新加坡的Shopping Mall,并和万达达成了合作。
跟创业相比,朱晓蕊认为做投资并不是她的兴趣所在。“基金再怎么讲理想,本质上还是财务投资,理想的成分不可能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她没有转型做投资人的想法。她认为自己也没有太大的野心,更愿意慢工出细活。
“慢工出细活”的理念,导致朱晓蕊目前孵化的企业只有七八家,每家企业中,她都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加入。她告诉《中国企业家》,她对公司发展的评判标准不是“成功”,而是“稳定”。
在朱晓蕊看来,一般能坚持5~7年的公司,且有1~2款满足一定客户群体的产品,就意味着公司有了发展势能,进入了稳定期,“即使中间出现问题,只要势能在,公司也能克服困难继续发展。”朱晓蕊说。
不过,因“时间精力有限”,朱晓蕊已经辞去高校教职,目前其身份为新加坡GAIR研究院院长。
2023年,朱晓蕊还开始担任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 Research》(IJAIRR)的创刊主编。在朱晓蕊看来股票配资操作,做期刊并不会分散她的精力,而是会让她更了解技术的前沿趋势,“这都是我(职业生态)拼图的一部分”。